那日一早,便發現宿舍停水了,心想著:可能是小區維修管道,堅持一下,下午就來水了吧!
到了下午,水龍頭發出尖銳的哨聲,但始終流不出一滴水,整棟樓的氣氛已經隨著樓道廁所散發出的氣味一同變得焦躁。
時針跳過晚上九點,澡堂的燈始終沒亮。僅僅一天,躺在床上的我反思了自己前24年的人生里浪費過的每一滴水,恨不得能搭乘時光機將它們一一挽回,但終究是不可能改變的,被我、被我們肆意揮霍的那些東西,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。

我從小生長在不缺水的地方,雖是北方,水資源相對較少,但地處秦嶺腳下,北跨渭水,也算是水力充沛,所以在我從小的記憶里,生活缺水幾乎是不存在的,對于水的珍惜,很多都是來自課本上的教育。生活中偶有幾次的缺水也從來沒讓我有過危機感,直到我看到了大熱的電視劇《山海情》,或許是被過于相似的口音吸引、或許是被演員的演技所折服,我開始認真地看了這部劇,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推進,我逐漸了解到了那片“苦瘠甲天下”的土地,至此對于缺水問題,內心深受觸動。
西海固內,塵土混著黃沙飄揚,目光所及毫無綠意。詩人李滿強曾寫過:“剁開一粒黃土,半粒在喊餓,半粒在喊渴。”缺水,造就了這里的苦瘠。涌泉村缺水,村民們也就把水看得比命還珍重。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,缺什么就補什么,缺水那就名字里加上水,所以村里人起名字也都加了水字,喊水叔,李水花、水娃、水旺……水花的爸爸,為了一口水窖就可以變賣女兒、為了澆水村民和水站之間差點發生械斗,可想而知,在那個年代,在那個嚴重缺水的西北,人比水賤,水比命貴。

三月,天氣回暖,春回大地,萬物崢嶸。千姿百態的生物向人們昭示著大自然的絢麗多姿,但是沒有水,這一切將會是怎樣呢?一日無水,人則虛;一年無水,國則損;百年無水,則何如?長期以來,人們普遍認為水是“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”的,在日常生活用水中不知道珍惜。正是有了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,在我們身邊,浪費水、污染水的情形卻比比皆是,人們愛水、節水的意識還是十分淡薄。根據聯合國2023世界水日加速變革以及我國紀念“強化依法治水,攜手共護母親河”的活動主題,在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,倡導“低碳生活”理念的今天,作為化工人的我們,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節約生活用水,在工作中我們也要學會節約工業用水。減少工業用水量不僅意味著可以減少排污量,而且還可以減少工業用新鮮水量,因此發展節約型工業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,緩解水資源短缺和經濟發展的矛盾,從身邊的細微處入手,將節水意識落到實處,讓那一條條鮮紅的標語不僅僅是飄蕩在風中,更是烙印在每個人的心里。
3月22日是世界水日。每年的這一天,世界各國都會宣傳節水。但其實,不只是這一天,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,都應該珍惜水資源,節水護水,人人有責!保護水資源、維護水環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,安全的水資源和美好的水環境是我們共同的期望和福祉。讓我們攜起手來,用心投身到節水的實際行動中來,為節水盡一份職責,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節水型社會的建設中!



			
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