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現在副產的S2蒸汽溫度多少?”
“405攝氏度運行穩定,比以前高了整整10度!”
“蒸汽流量呢?”
“24.5噸每小時,增幅約88%。”
8月13日,在三期裝置中央控制室,雙甲車間副主任張寶利與工藝技術員劉小龍正指著DCS屏幕的兩項運行參數進行交流,屏幕上平穩的曲線背后,是一次精準高效的技術改造——今年7月三期裝置檢修期間,雙甲車間完成了變換工段E7502換熱器及進出口管線的改造,從根本上消除了該換熱器副產S2蒸汽產量低、品質不足的運行瓶頸。

該換熱器因原設計應力不足,在高負荷運行下易出現熱應力不均,導致故障頻發,副產蒸汽量長期受限于13噸每小時。隨著三期裝置工藝不斷升級改造、負荷逐步提升,該隱患成了制約產能及效益釋放的“卡脖子”難題。
秉持“用‘賺錢’的思維去‘花錢’”的經營理念,雙甲車間聚焦投入產出最優解,提出徹底改造方案:加大換熱器進出口管徑,降低壓降與局部沖蝕風險,改善流動與傳熱條件;換熱器結構由列管式調整為U型管式,換熱面積增加約50%,同時有效降低了熱應力集中的情況,顯著提升了內部結構的可靠性。
改造成果很快在檢修后的運行中得到驗證——副產S2蒸汽溫度從395攝氏度升至405攝氏度,產量從每小時13噸躍升至24.5噸,經測算全年可新增經濟效益超600萬元。實現低品質蒸汽向高品質蒸汽有效轉化的同時,確保在高負荷工況下高效回收并利用熱能。此外,變換工藝氣進入循環水換熱器前的溫度降低約10攝氏度,有效減輕了循環水系統的換熱負荷,進一步提升了三期裝置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經濟性,真正實現了“熱能高品質轉化、高負荷高效回收,廢熱應收盡收”的目標。
此次技術改造,是陜煤集團“四種經營理念”在集團公司生產一線的精準落地。雙甲車間以一次設備改造實現了蒸汽品質與產量“雙提升”使投資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的“潛力股”。




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5號